ZSZ中文网
ZSZ中文网 > 远上寒山 > 第三十五章 口号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十五章 口号

 

国民党人对开会有超乎寻常的“热爱”。

在座的诸位将军们绝不会想到,半个世纪以后,在海峡对岸的岛屿上,一群仍然如此自称的人们,在几乎抛弃了这个身份最初的所有意义之后,竟然将这种吊诡的“热爱”保留了下来。跨越漫长的时间,他们唯一的一致是,对开会的“热爱”绝非是种夸赞,而是讽刺。它不意味着问题将得到解决,也不预示着某几种思维将得到积极的碰撞,恰恰相反,它通常是高级军政长官们进行乏味迂腐的训话,及享受随之而来的溜须阿谀的剧场;当局势走向紧迫,前景晦暗难明,它也至多只会见证各方势力相互谩骂指责、瓜分油水并推卸责任的闹剧,没有转机会在这里发生。

邱清泉比在座的绝大多数人更早地习惯于在这种场合保持冷眼旁观,他用讥讽的目光审视着会议桌,目光在杜聿明身上终于稍有缓和。今日的会议由杜副总司令主持,因此他破例多调配一部分精力,以五分之四的专注聆听着他的部署——尽管他昨天已经听过了他的“机宜面授”。徐州见鬼的冬天和会议室里毫无作用的暖炉迫使众人无不紧裹着大衣棉袄,杜聿明尤其畏寒,他一手撑着拐杖,另一手指点着沙盘及地图,脊背比昨晚多弯曲了两分,像是浑身的筋骨都因为寒冷而挛缩了起来。

“……届时,我们再挥师北上,与黄百韬里应外合,此围必解。”

副总司令的战术部署已经进行到尾声,其余诸人,应当不乏赞同他观点的,却无一例外沉默不语,齐齐盯着会议桌上的某支派克金笔,或从头至尾没有被多写下一字笔记的方案文件。邱清泉于是站起身,简短而又旗帜鲜明地发言:“我支持‘围魏救赵’。”

他是看着副总司令说出这句话的,交汇的目光得到了肯定的回应。但沉默仍持续着,他起初认为李弥或许也应该对杜聿明的方案至少表达一些哪怕不痛不痒的意见,但对方的目光逡巡着,向长桌另一端投去。

“光亭啊,你这是一着妙棋,可也是一着险棋。”刘峙只消一句话,就为这份方案定了调子。邱清泉对此并不意外,他竭力忍住当场对总司令翻白眼的冲动。

他接着又发出和他们昨晚一样的疑问:“依据你的方案,黄百韬需要坚持多久?”

杜聿明对此也早有计算:“只要七到十天就可以了。”

刘峙沉下脸色,冷道:“谁来保证他能坚持这么久,你,还是我?”

邱清泉终于忍不住出言打断:“杜副总司令的意思是,应当化被动为主动。这所谓‘围点打援’的战法,我们也见识不止一回了。济南会战中,他们就想使用这种战法,以诱徐州上钩,那时就是靠杜副总司令的英明决断,我们才没有淌进这趟浑水。现如今,我们难道放着机械化兵团的优势不用,而要令徐州成为第二个济南,以至于重蹈王耀武的覆辙吗?”

“重蹈覆辙”一词对于徐州剿总的分量显然是极其沉重的,他的发言立刻招致了刘峙严厉的眼光。杜聿明也立即唤了一声“雨庵”,让他不要再说下去。

他二人位于长桌两头,一坐一站。邱清泉原本面向刘峙发言,闻声回头望他,见他仍摇摇晃晃,两手撑住拐杖勉强站立,怒气几乎立时攀升到了极点。

“愣着干什么?”他显然不能冲着刘峙发怒,强压的怒火就不可避免地指向了杜聿明的副官,“不知道搬把椅子过来吗?”

杜聿明坐了下来,这短暂的间隙使得氛围有所缓和。他看出邱清泉仍然有话要说,因此先一步询问刘峙:“那依老师的意见呢?”

刘峙悠悠地道:“我看还是稳妥些好——总统签字批准了的方案自然也是很有道理的嘛。你的方案也好,不过战场瞬息万变,万一出了差错,如何向总统解释呢?如果总统问责,又谁来承担呢?”

邱清泉看向杜聿明,他们都听得懂这不是一句征询,而是一个不容更改的决定。

刘峙环顾四周,李弥和孙元良相当“识时务”,显然都不打算再提出任何意见了。他满意地点点头:“既然没有其他意见,那就仍按原来的方案遵照执行吧,但求无功,亦也无过。雨庵、炳仁——尽快东进,营救黄百韬!”

会后,第二兵团即召开誓师大会,拔营出征。

阮静秋被军医处的姑娘们拉着来凑热闹,大伙没见过这些美国造的坦克和战车,很稀罕地伸长了脑袋。她则兴致缺缺,自打从沈阳回来,她好像又陷入了躺平摸鱼摆烂的死循环,知道自己对当下的人和事都无能为力,只有少投入感情才能免于再经历一次诀别的痛苦。

士兵们军容齐整,行军时高声喊着整齐划一的口号。小姑娘们听得吃吃直笑,阮静秋也侧耳听了一阵,半晌才听清他们喊的是:“雷打火烧!红炮子穿心!誓不逃跑!受伤不退……”

说是口号,可听起来大半跟诅咒和

没什么区别。阮静秋哭笑不得,且她半点也不认为发这种毒誓对士兵们在战场上的士气与军纪能有什么实际作用。她问一旁整队的二兵团参谋长李汉萍道:“这是谁编的口号?”

李汉萍一努嘴:“还能有谁。”

阮静秋抬眼望过去,果然是邱清泉正威风八面地站在校场观礼台上。但她很快就不笑了——只见一辆熟悉的轿车停在了台下,杜聿明从车厢里走了出来。

邱清泉的眼睛比她还尖,见状一阵风似的冲下观礼台,赶在下车时就把他截住。

“你怎么来了?”他搀扶住他的手臂,伸手指向路对面看热闹的女兵们,“如此堂而皇之地在医生面前‘造次’,不怕小秋找你算账?”

杜聿明踏进齐踝的积雪当中,将一封电报递给他:“校长来电催促了。”

邱清泉接过电报,不出所料还是那些字句。他的脸色沉了沉,心中颇为无奈:“叫通信兵送来就是了。话又说回来,他这样一日三封电报地催促,哪怕能让敌军后退一里地,也算有了那么一点效果。”

杜聿明严肃地提醒他:“别这么议论校长。他远在南京,只怕比我们还要心急如焚。另外,我和刘老师商议过了,这几日就随二兵团司令部一起行动。”

这必然不可能是因为信不过他邱清泉而要亲上前线督战,那就只能是为了应对这一日三催的电报,和南京老头子日渐深重的疑心病。第二兵团司令官双手叉腰,在原地转了几圈,被副官牵在手中的两条大狗似乎察觉到主人的心情,警惕地竖起了耳朵。

“行——”他咬牙切齿地说,“你坚持这样办,我能说什么?我只有把阮处长也一并请到二兵团来!”

李汉萍整队完毕,指挥校场里最后一支队伍踏上征程。他一路小跑至两人身旁,向杜聿明汇报了誓师大会的情况,并说:“先头部队已和他们交上火了。”

徐州至碾庄不足四十公里,十几万人的兵团行进颇有富余,主力方才出征,先头部队已经进入战场。杜聿明虽然身有多种痼疾,耳朵却很灵光,在校场站了片刻,已将士兵们的口号听得真切。但是这口号的内容,就与一支王牌机械化兵团很不相符了,个别用词他听来甚至颇为耳生,显然也不是哪位古人的创作。

毕竟是喜怒不形于色的长官,他并没像阮静秋那样把“无语”两个大字即刻写在脸上。李汉萍未觉异样,口快地说:“邱司令对秘书处之前编写的口号不甚满意,做了不少修改补充。”

杜聿明便似笑非笑地向邱清泉看过去。后者怒瞪了自己的参谋长一眼,欲盖弥彰地咳嗽了两声。

无需言语也能看出,那咳嗽声意在询问自己,“口号有什么问题”。杜聿明不由好笑:“听上去和邱司令昔日‘烽火连山树,刀光照弹痕’的水准不大相符。”

邱清泉道:“让他们背个诗经宋词倒是风雅得很,可也没几个能把字认全了的。喊口号的首要目的是提升士气,与其叫他们背一通自己也听不明白的诗词,还不如这些大白话来得实用,正所谓‘话糙理不糙’。”他难掩得意地扬了扬眉毛,“这可是二兵团的独创。李炳仁他们就算照抄,手底下的兵也喊不出这个气势来!”

杜聿明听到此处,略微收敛了笑意。“先头部队既已交上了火,说明共军阻援的部队之多、行动之快,可能已超出了我们的预想。”他提醒道,“雨庵,你要做好准备。”

邱清泉笑道:“他们人数再多也挡不住飞机大炮,跑得再快也快不过坦克战车。”他此刻信心满满,“你放心,两天之内,我必定杀进碾庄,让他黄百韬请咱们喝酒!”

杜聿明乘车先行一步,邱清泉把阮静秋叫到身旁,叮嘱她也尽快收拾行装,和二兵团司令部及直属部队一起出发。她简单又爽快地应了声:“好。”半点也不对他的命令感到意外。

邱清泉端详她,总觉得她最近变了许多,上回喝酒时说起家里的事,神情也是这样冷冷淡淡的,好像要把所有人都拒之千里。他不由纳闷地说:“我是越来越搞不懂你了。若说你在意光亭,可你在上海住了那么久,竟连一个名分也不管他要;建楚出了事以后,你又成日这样灰心丧气、满面愁容。你到底在想什么?你心里到底装着哪一个?”

阮静秋瞥他一眼:“大战在即,邱司令官却要和我聊这些?”

邱清泉笑道:“大战在即,我才更要关心你的终身大事。没准哪天我就去见先总理了,在这之前,要是吃不上你的喜糖喜酒,我做鬼恐怕也不得安生。”

阮静秋瞪起眼睛:“呸呸呸!”而后把口袋里的点心糖果全摸出来塞给他:“吃吃吃,现在就吃。最好用麻糖粘实了你的牙口。”

邱清泉将一捧点心糖果照单全收,嘴上却仍不消停,不依不饶地问:“你快说说,你想好了没有?杜夫人虽说脾气厉害,但也不是不通人情。你跟她本就相熟又要好,我再替你去说个情,这事或许就成啦。你看怎么样?不如择选个黄道吉日——”

阮静秋实在忍无可忍,两手捂住耳朵,拔腿逃出了他的“魔掌”。

结果三天过去,两支兵团才前进了不到十公里,且每一寸都经过反复胶着的争夺,每一厘都走得艰辛万分。面前是广袤无边的平原,共产党的军队无险可守,亦没有他们这样先进的美式装备和空中火力支援,却硬是迟滞住了装甲兵团的脚步。

也许南京正为这区区十公里的推进而大发雷霆,但事实上,前线所有人都已为这十公里的拉锯而熬得双目赤红、声音嘶哑。邱清泉同样熬了近三个昼夜,此时他已无暇顾及自己先前的豪言壮语,嘶声对话筒咆哮着:“你们到位了没有?——什么,还有两公里?已经一天一夜了,你们是蜗牛在爬呀!”

他摔下电话,便要冲出战壕,却险些和杜聿明迎面撞上。他的脸色同样不怎么好,也许是才从炮兵阵地视察回来的缘故,浑身都笼着硝烟的味道。邱清泉稍微平复了一下口气,尽可能冷静地问他:“空军那边怎么说?”

杜聿明微微点头道:“他们愿意配合。”

邱清泉于是亲自动手拨通电话。几位作战参谋在一旁,满头大汗地试图提醒他:“司令,今天已经打出去一个基数了……”

邱清泉喝道:“用你说吗?再打!”

参谋们不敢答话了,但仍然犹豫不决。杜聿明了解他们的顾虑,开口补充:“按邱司令说的做,后勤补给的问题我来想办法。”他们这才各自去传达命令。

杜聿明执起望远镜观察着前方的战况。邱清泉站在他身侧,也举起望远镜稍作观察,又放下望远镜,转头看着他。上一回在华东战场上援救受困的黄百韬,虽然绝非轻易,却也并没艰困到如此地步;正如杜聿明早前所说,这片土地上近日来遭受的一切足以将钢铁熔化,可他们的装甲车却越不过那些填满尸体的战壕。对于此时的邱清泉来讲,黄埔军校与德国的所学都不足以解释他的烦闷与困惑,黄百韬求援的电报与南京的催促雪片一般从他头上落下,却让他在四面透风的前线指挥所里冒出了汗水。他想起了自己方才未完成的打算,决定继续这一计划,亲自前往一线督战,于是对身旁的杜聿明道:“我这就到阵地上去,不信他们不拼命打。”

杜聿明闻声扭头,似乎想对他作出应答;身体却忽然摇晃起来。邱清泉吃了一惊,连忙上前接住了他,手背往他额头一贴,方觉他已经烧得满脸滚烫。

难怪他回来时脸色那样差,他还以为是沾染了灰尘的缘故。这状况不会是突然发生的,杜聿明毫无疑问已经在高烧中煎熬了至少一个白天。他恼怒于参谋副官们的隐瞒不报,更气自己的后知后觉,火气又上了头:“你们都是干什么吃的?!”

阮静秋这时从外头进来,正好撞上他的枪口,不幸连带也遭了殃,被他劈头盖脸地骂了个正着:“还有你!叫你来看着他,你都喝西北风去了!”

昆仑关战事最难的时候,邱清泉也这样发过火,但那时他的火力集中于日本人的祖宗八辈,她这样的小军医并没惨遭波及。相识这么多年来,她没少被他取笑打趣,却还是头一回当着众人的面猝不及防地被责骂。碍于他长官的身份,她又不能还嘴辩解,脸色难堪地涨红起来。

杜聿明注意到她的神情,连忙出言解围:“是我不让他们说的。”他又拉住邱清泉,向他作一个制止的暗示,“前线战事为重,只是稍微发热,我还能支持。”

邱清泉不理会他的暗示,径直打断:“你可以不用支持。”语罢命令几个副官及勤务兵:“你们几个,即刻送总座回司令部休息。要找最好的司机、坐最稳当的车子,路上务必看顾仔细。若有什么闪失,你们也不必回来了!”

几人连忙过来搀扶。杜聿明举起一只手掌表示拒绝,又试图开口道:“雨庵——”

随着这声话音,邱清泉耐心耗尽,沉着脸将望远镜扔在桌上。众人皆噤若寒蝉,只听他咆哮道:“如果后方司令部也不愿意去,我只好请总座回徐州。除非当场撤了我的职,否则在二兵团的阵地上,只有我说了算!”

这话摆明了要堵死他所有的辩驳。杜聿明怎么可能撤他的职?他的临机专断之权在于军事部署,而非随意决定兵团司令的任免;更何况,正是战事紧急的时候,难道他会因为两人之间的几句争执而阵前换将,置战局胜败于不顾吗?他病得脑袋昏沉,又被邱清泉一通抢白,脸上浮现出气急的神情,却一时间说不出反驳的话,气得嘴唇发抖。这回换阮静秋先醒过神,她本就站在杜聿明身旁,连忙搀住了他手臂,低声劝道:“不急在一时,先回去再说。”

副官和卫士们这时也凑过来,一群人七手八脚连拖带扶,硬是把他赶出了战壕。返程时,阮静秋跟他一同坐在轿车后座,带来的退烧药刚喂他吃过不久,水银柱上的体温还没退下来。她小心翼翼地收好了体温计,又将他身上的棉袄紧了紧,杜聿明于是转过头,对她说道:“他不是有意说那些,你别放在心上。”

阮静秋笑道:“他是叫自己养的狼狗给传染了,我才不跟他一般见识。”

尹副官在前座打了个响亮的喷嚏。

阮静秋从后视镜里瞄他一眼,接着对杜聿明说:“态度如何姑且不论,他话里的心意至少不是假的。就算你守在那里,阵地上恐怕也变不出多一发炮弹、多一个士兵。对他来说,这恐怕不是帮忙,而是‘后顾之忧’。”

尹副官这回又响亮地咳嗽起来。

阮静秋对他这种过于明显的提醒方式十分无语,再三忍住了对后视镜翻白眼的冲动。杜聿明没有再说什么,他摘下军帽,倚靠着一侧车窗,疲惫地合上眼睛。

邱清泉的怒气化作炮火,在随后大半天时间里,两方对峙的阵地上,炮声一刻也没有停下来过。不过,他的脾气一贯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入夜以后,前方终于稍有进展,他估计这些消息至少能让杜聿明今晚愿意睡一觉了,又觉得白天那几句口不择言的话说得有些伤人,便特地坐车赶回了距离前线尚有十几公里的临时司令部,打算对两位无辜躺枪的当事人好好道个歉。

杜聿明却并不像个病人本应该做的那样躺在床上休息,而是在作战室里,脚步辗转于地图和沙盘。邱清泉踏进院落,正逢阮静秋端着药碗由厨房过来,苦涩的气味随风直冲面门,熏得他五官扭曲、嘴角抽搐:“这什么东西?”

阮静秋说:“傅长官寄来的中药。”

邱清泉错会了她的意思,问:“哪个‘副长官’?”

阮静秋莫名其妙:“还有哪个傅长官?傅作义——从北平寄来的。医生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药方对症、药材上佳,可病人总想不起来喝药,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大略解释完毕,她望了望院内稍远处的作战室,无奈地补充:“都热第三回了,再热下去就真成浆糊了!”

“给我吧。”邱清泉接过药碗。

“两块硬骨头总算是啃下来了。”他首先将战报递给沙盘前的杜聿明,“接下来就是拼消耗,看谁耗得过谁。”

杜聿明读完战报,同步调整了沙盘上的敌我态势。黑漆漆的药碗旋即递到他面前,他下意识地向后退了一步,又在邱清泉的注视之下无可奈何,只得愁眉苦脸地喝完了药。方才还一脸凶相的“肇事者”随即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摸出颗糖果塞给他,杜聿明迷惑地剥开糖纸,问他:“哪儿来的?”依照他多年的了解,邱清泉可素来没有随身携带各式糖果的爱好。

邱清泉笑嘻嘻地:“小秋给的。我要给她说婆家,她不乐意,但给我预支了一点儿喜糖。”

杜聿明哭笑不得:“这都是什么逻辑?”但想想她在沈阳无端惹上的那场误会,对结婚成家心有余悸也属正常。他咀嚼着奶糖,含混不清地道:“她自己有主意,你我最好都不要插手。真有什么合适的人选,也等打完了仗再说。”

邱清泉听他说得很坦诚,又确实不像对她有什么想法,只好放弃继续试探的打算,无所谓地耸了耸肩:“有人愿意塞喜糖给我,不要白不要嘛。这不,它们现在就有用武之地了,能救一个成天喝药的人于水火。”

杜聿明轻轻地叹了口气。赶在邱清泉开口询问他的病情之前,他先一步改换了话题,说道:“我有一个打算,还没和参谋们讨论,先找你商量商量。”

邱清泉问:“什么打算?”

杜聿明凝视着沙盘道:“正面的突击已经进入了僵局。按照目前推进的速度,我们恐怕非但救不出黄百韬,还会面临长时间的牵制与大量的消耗,使自己陷于被动。想要打破僵局,就必须首先打破正面相持的态势。”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